三峡宜昌网:超越之旅——农民王友江和乡亲们城市化之路
本网讯(徐蓉、王诗东):中国走城市化道路,最重要最关键是占总人口3/4的农民城市化的过程,而农民的城市化,最要紧的是他们思想观念和个体素质的城市化。宜昌所辖的枝江市市民王友江,经历了从青年农民——城市工人——农村创业者——城市生态园林经营者的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王友江用去了生命中最美好的24年时间。在中国农村,许许多多的农民正在经历着这种转变。
绿树摇曳中飞出碧瓦红墙,曲径通幽处但闻流水潺潺。这就是枝江市市民王友江的家:两幢别墅组成一座花园,掩映在一百二十多亩花团锦簇的园林之中。站在他家别墅的阳台上,前面是奔腾不息的长江,灯火辉煌的都市,后面是川流不息的宜黄高速公路,一望无垠的田野,两侧一边是宽广平坦的江汉大道,一边是碧波荡漾的计划村水库。近处,是王友江和他的乡亲们所在的村——计划村,2000亩的高标准橘园、经济苗木和绿荫中星星点点的楼房,似乎在告诉客人,生活在这片被称为“枝江市后花园”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幸福和舒畅……。
谁能想到十七年前,这里还是蓑草遍地、荆刺丛生的黄土岗,王友江的祖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刨食,许多人穷得媳妇也娶不上,不得不流落他乡。
(一)
王友江在枝江县城正儿八经地工作了8年。这8年里,王友江说,他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开阔了眼界和讨了一个好老婆。
1978年王友江高中毕业时,还不满16周岁。说起当年高中升学考试,王友江一脸的不服:恰恰那年高考不让上中专,我考了240多分,当年的中专只需190多分呢。高中毕业的王友江凭着爷爷当过村支书的关系走进了一家纺机厂,在县城当了一名“亦工亦民”的职工。那时高中学历的王友江是厂里的“秀才”,思维敏捷、头脑活跃,干啥事都吃苦耐劳,干得头头是道,厂领导看他是棵苗子,把他调到身边,带着跑业务。“当时同龄人许多还没出过门,我就天南海北大大小小的城市跑了几十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从走南闯北中增长了不少见识,开阔了眼界,这对我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很有帮助”。王友江对这段经历很满意。
在工厂期间,热心的同事给他介绍了在县城另一家服装企业上班,来自邻村的女孩小滕,谆朴的小伙子与善良的姑娘一见钟情,1985年,他们喜结良缘。当时,王友江的工作干得如鱼得水,小滕的收入也很稳定,在同村伙伴眼里,小两口都在县城里上班,成了令人羡慕的“城里人”。成了家的王友江想干一番事业,他主动承包了工厂连年亏损的铸造车间,带着60多位工人师傅一番苦干,三个月下来,不仅工人们的工资发齐了,车间交够承包费后,还多出了2千多元的利润,按照承包合同,这笔钱应该奖给王友江个人,“这在当时比厂长一级的领导一年的工资还多”,王友江说,厂长不敢做主了,王友江承包车间的事,也不了了之。
“那时就是这种体制,想干事也干不了,把人憋得难受”。23岁的王友江血气方刚,他不想拿工资混日子。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城里人大多在“国营”、“集体”企业工作,而农村自土地承包制以后,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呈现蓬勃生机。“我想到了回家承包土地,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不怕吃苦,就想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回忆起当时自砸“铁饭碗”的动机,王友江毫无悔意。
在许许多多的农村人削物脑袋“农转非”的那个年代,王友江此举被认为是“脑筋有毛病”,他父亲听说他要回乡种地,提着牛鞭把他撵出了家门,小滕的娘家得知此事,也一致表示反对,丈母娘干脆一屁股座在他寝室里不走。好在小滕了解他的性格,没有拦住他。
(二)
从城里回来的王友江,当然不会跟周围的乡亲一样种稻子过日子,他心里早已拿定主意。他找到村里,提出承包那片没有人要的荒岗地,正犯愁的老村长巴不得,以极优惠的价格,王友江签定了15年承包合同,打下一块木牌子:“王友江苗木基地”。现在看来,王友江的眼光的确超前,那片荒岗地周边空闲地多,利于扩大生产规模,离城仅有3公里,随着城区的快速发展,城区总有一天会扩展到他的基地;种植苗木花卉绿色环保产业,不愁没有市场。从签订合同的第一天起,王友江就深信,他的苗木基地会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创业的艰难,王友江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我没想到有那么苦,那么难”。徘徊在王友江苗木基地浓荫覆盖的石子小道上,聆听着花间鸟语,创业的经历仿佛就是昨天的故事,“那才是一笔真正的财富”。
王友江脱下工装回乡时,兜里只有300元钱。爱人小滕打从姑娘时起就省下的1700元拿给了他,再加上信用社的1000元贷款,王友江进驻了他承包的这片荒岗。先搭个木棚住下,再做了三间50几平米的住房,打了几把镢头,添置了几样必须的生活用具,王友江手头一分钱也没有了。每天顶着烈日暴晒,身上起了泡,头上长了几个大疱,爱人小滕看着心疼,说:“你把水泥袋拿到街上卖了,给自己买一顶草帽”。王友江用自行车驮到废品站,老板说袋里面还有陈水泥,只能打8折,卖了1块4毛钱,王友江来到了杂货铺,一顶草帽要1.6元,还了半天价也还不下来,王友江攥着手里的1块4毛钱,站在午后热浪滚滚的街头,潸然泪下。
“开荒头几年,我们挖秃了19把镢头,友江挑水浇苗,把岗下的池塘都挑干了,他肩上起的茧子,跟石头一样硬”。王友江的爱人小滕,说起当年鼻子一酸,泪就下来了。看着丈夫没日没夜地干,冬天连口热水都喝不上,1988年,小滕也辞去了服装厂的工作,回来跟丈夫一道创业。
头脑活络的王友江,一边开发苗木基地,一边经营销售苗木。果然不出王友江所料,8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席卷全国的创建。文明城市浪潮,给王友江提供了无限商机。当时在枝江经营花草苗木,除了国营的园林处外,个体干这一行的只有王友江一人,他从县城各单位的绿化工程开始,采取“蚕食”策略,不到5年时间,占据了县城绿化市场70—80%的市场份额,也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懂得苗木花卉栽植技术的人很少,经营者更少,王友江不愁产品销路和市场,但他“移植”了在企业学来的经营之道,靠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从1989年开始,他对客户开始实行包栽包活包管理的“三包”服务。在头几年的“三包”服务中,王友江也吃了亏,他记得接手的一家运输企业绿化庭院业务,因为太忙,几天没顾上管理,种下的花草枯死了大半,尽管王友江的心在滴血,但他还是按照承诺,举债4000多元,购回苗木重新补植。这次教训后,王友江开始建立客户档案,定期上门修枝剪叶,更换品种,为客户管理员提供技术指导,这在当年“国营”服务模式的冷面时代,全新的服务理念和诚信的合作方式犹如一股清风,为他赢来了更大的市场。
许多客户开始信赖王友江了,他们纷纷把绿化工程承包给他,请他从设计、施工、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业务范围的扩大,王友江感到专业知识的欠缺,他想到了自学。在前后17年时间,他参加了湖北农业电视大学林特专业的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参加了各级农民技术培训,获得初级、中级职称后,拿到了湖北省农民技术高级技师的职称。
随着客户对绿化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王友江于2001年又参加了全省园林绿化项目经理培训,拿到了省建设厅颁发的《园林绿化项目经理合格证》。在创业的过程中,王友江不仅完成了从一位普通农村青年向园林绿化专业生产经营者的转变,也实现了自己从辞职创业者到拥资数百万的富翁的跨越。
(三)
“其实,我口袋里常常只有过早的钱”。富裕起来的王友江并没有丢掉农民的本色。敦实的个子,站在你面前象庄稼地里的一头牯牛,绝看不出是一位拥资数百万的有钱人。与他接触,你感到的只是他质朴中透着的精明,这是他二十多年与市场打交道的素质体现;同他交谈,只能更深层地了解他厚道中流露出的“农民情结”和“土地情结”,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使然。
计划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陈利春介绍,1986年之前,该村2600多亩耕地,岗地和水田各占一半,“水田俏,好种稻,岗地孬,砍柴烧”,王友江是全村承包黄土岗地开发柑桔园的第一人,他赚钱的示范效应,使村民认识到荒地的价值。现在的计划村,不仅1300亩岗地全部开发成高标准桔园,就连水田也调结构了。几年下来,穷乡辟壤的计划村自然生态大为改观,不仅家家树起了小洋楼,而且村里土地增值了几十倍。
在王友江的带动或指导下,村里70多户人家,把水田拿出来种花草苗木,二组村民董广清,说起这事是一脸的感激:他的两个子女读大学,家里做楼房,全部是靠花草苗木挣的钱。董广清一直在王友江的基地打工,王友江不仅手把手教他技术,还动员他种苗木,给他介绍品种,帮他销售。“我只认按王老板的思路下力,其他的都是王老板操心”。在王友江的基地,象董广清一样的“花工”,常年的有12户,他们有的是把土地经营权转给了王友江,干脆在基地上班,有的是与王友江联营,除了打工挣钱,还自己种了苗木,靠王友江的基地带动。与王友江是儿时玩伴的覃得海,开中巴车出事后,“赔得只剩下一口锅了”,王友江帮助他从种樟树苗起步,现在已发展到20多个品种,一年收入2万多元,一家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村民们愿意跟着王友江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友江对土地的投入让他们动心,王友江开辟的市场令他们放心。王友江苗木基地从第一年开发8亩柑橘苗圃起步,现在已经扩大到120亩,当然全部是适销对路的当家品种。柑橘只剩几株“纪念树”了。“他把能赚回的钱全部又投到了地里”。二组小组长丰泽松与王友江是好友,他说“这些年友江在这一百来亩地上投的钱,铺也把岗子铺满了”,不说别的,光林中大小道路,喷灌、排水系统,改良土壤就投了好几十万。现在的基地内,有来自国内外的400多个品系、1000多个品种的花草苗木。从2角钱1棵的吉祥草到2万元一株的桩景树,客户要啥有啥。
其实王友江的精明之处也在里,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5年前花8万元从京山县山沟里购回的一批疙瘩树兜,培育成桩景树后,现市值超过了100万元。“这东西增值的速度比股市还快,但绝不会贬值,因为世界上这些东西越来越少了”。王友江的精明还在于,他把这片荒岗变成了“风水宝地”后,有了“品牌效应”。全国各地的客户,慕名来参观的络络不绝,对他的实力深信不疑,生意一般是一拍即合。他经营苗木十七年,网络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一千余家苗木商或经纪人。“只要市场有需求的品种,我都可以提供,我这里没有这个批量的,全国各地应该有”。王友江举了一个例子:今年武汉市城市绿化,需要大批吉祥草,他就是联系重庆一家苗木商,给武汉市场供应,一趟赚个万把块钱。“行业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它跟我这基地一样,照样能变成财富”。这话道出了王友江做生意的“决窍”。
王友江经营花草苗木十几年,最令他得意地不仅仅是带来了家乡的这一片绿水青山,带富了乡亲们。更令他满足地是,无论走到那座城市,他都能遇到自己的“孩子们”——他亲自栽种或供应的花草苗木。三峡大坝从开工建设,王友江就“傍”上了坝区的绿化美化工程;今年他到坝区去了一趟,公路两旁最大最挺拔的雪松,都是王友江十年前亲手种植的。“江泽民主席1997年宣布大江截流时,主席台前摆放的鲜花就是我提供的”,王友江津津乐道:“世界和平园里最漂亮的桂花树和白玉兰,也是我这里的品种”。
王友江是枝江市新一代知识型农民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众多的农村青年党员中的一员,他执着的创业精神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各级政府的肯定。从1988年起,王友江先后被授予枝江市“十佳青年”、宜昌市“十大青年致富明星”、“乡土拔尖人才”、湖北省“青年科技示范户”、“农业新技术标兵”,爱人滕廷香也被评为湖北省“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在接踵而至的荣誉面前,王友江显得很不安、很低调,他把众多的证书全塞在橱房里的一个柜子底下,但他记下了宜昌市副市长郑广玉给他颁奖时说的一句话:小老乡,你带了个好头,好好干,为家乡争光!